三边俱乐部「边三轮俱乐部」

体育正文 280 0

三边俱乐部

边三轮俱乐部

海边俱乐部英语

你好,海边俱乐部 翻译成英语是:Seaside Club。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shore club
海边俱乐部英语

我女朋友在莆田金源酒店俱乐部做公主,这边俱乐部公主是什么情况呀?

公主就是陪酒的呀。 至于正不正规,不知道,不是莆田人。但我认为,所谓乱来,主要看人,比如说客人要带她出去,她如果不要,那就没事额。因为除了那些流氓、社会青年,如果不愿意出去的话是不会强来的。
就是DJ负责搞卫生 点歌 有的客人要她喝酒也得喝但是可以拒绝出台 就是跟客人出去过夜 不排除被人动手动脚的可能
失足少女
公主是什么??鸡?
我女朋友在莆田金源酒店俱乐部做公主,这边俱乐部公主是什么情况呀?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与会者

2009海洋深呼吸 翻译Dutch Queen Beatrix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最大股东Prince Constantijn Dutch Prince 荷兰小王子康斯坦丁Queen Sofia of Spain西班牙王后索菲亚Philip Ntavinion Etienne, Belgium比利时王储菲利普Joseph Akerman, Germany约瑟夫·艾克曼,德国德意志银行CEOKeith B. Alexander基斯·亚历山大,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Roger Altman罗杰·阿尔特曼美国前财政副部长Arapoglou, Greece 希腊国民银行行长Ali Babacan阿里·巴巴詹,土耳其副总理,主管经济Francisco Pinto Balsemão 弗朗西斯科·平托·巴尔塞芒(1981-1983)葡萄牙前总理Nicolas Baverez法国经济评论员尼古拉斯·巴维列,Nicolas BaverezFranco Bernabè佛朗哥·贝尔纳韦,意大利电信CEOXavier Bertrand沙维·波特兰,法国劳工部部长Carl Bildt卡尔·比尔特,瑞典外交大臣Jan Arne Björklund 瑞典自由党领袖,教育部部长Christoph Blocher克里斯托夫·布洛赫,瑞士副总统Alexander Bompar亚历山大·邦帕德,法国国际广播电台Boten Anna 安娜·博坦,西班牙最大银行桑坦德银行行长埃米利奥·博坦的女儿Henri de Castries亨利·卡斯特里,法国安盛保险集团全球总裁Juan-Luis Themprian路易斯·朱利安西班牙PRISA通信集团CEOClark Edmunds 加拿大TD道明银行CEO夏立勤W. Edmund Clark肯尼斯·克拉克,英国司法大臣Luc Coene吕克·科恩,比利时国家银行副总裁George David乔治·戴维,美国联合技术公司CEO,花旗集团董事会成员Richard Billing Dearlove 理查德·迪尔洛夫,英国军情六处前负责人Mario Draghi马里奥·德格里,意大利银行董事Anders Eldrup安德斯·艾尔普,丹麦石油天然气公司总裁John Elkan约翰·艾尔坎,意大利菲亚特副总裁Thomas Enders托马斯·恩德斯,空中客车公司总裁Jose Manuel Entrecanales何塞·曼努埃尔·恩特卡那雷斯,西班牙基础设施企业Acciona SA的董事长Isidro Fainé Casas 西班牙巴塞罗那储蓄和养老金银行总裁Niall Ferguson尼尔·弗格森,生于196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货币的崛起》作者,罗斯切尔德个人传记作者Timothy Franz Geithner蒂莫西·盖特纳,美国财政部长Ntermot convergence, Ireland (AIV Group) Ntermot convergence 爱尔兰(禽流感病毒组)??Donald E. Graham唐纳德·格拉汉姆,美国华盛顿邮报CEOVictor Chalmperstant维克多·切尔泼斯坦,荷兰莱顿大学经济学教授Ernst Maurits Henricus Hirsch Ballin恩斯特赫希·巴林,荷兰司法部长Richard Charles Albert Holbrooke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美国奥巴马政府阿富汗及巴基斯坦问题特使Jakob de Hoop Scheffer夏侯雅伯,北约秘书长James Logan Jones Jr.詹姆斯·琼斯,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Vernon Jordan威尔努·佐顿,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职业律师,伊拉克研究小组10名成员之一Robert Kagan罗伯特·卡甘,美国著名右翼新保守派政治家Jyrki Katainen于尔基·卡泰宁, 芬兰总理John Kerr, Baron Kerr of Kinlochard 约翰·克尔,荷兰皇家壳牌董事长Mustafa Koç穆斯塔法·考奇,土耳其最大和最有声望的财团考奇集团主席Roland Koch罗兰·科赫,德国黑森州州长,亲美派Sami Cohen萨米·科恩,土耳其记者Henry Kissinger 亨利·基辛格Marie-Josée Kravis 玛丽·拉维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家Neelie Kroes 尼莉叶·克洛伊,前荷兰交通部长,欧盟委员会(European Union Commission)反垄断专员Odysseas Kyriakopoulos奥德修斯,希腊S&B集团Manuela Ferreira曼努埃拉·费雷拉,葡萄牙政治家及经济学家Bernardino León Gross弗雷斯诺·莱昂,西班牙首相府秘书长Jessica Mathews杰西卡·马修斯,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智囊Philippe Maystadt菲利普·马斯塔德,欧洲投资银行行长Frank McKenna法兰克·麦肯纳,加拿大道明银行副行长John Micklethwait约翰·麦克列威特,《经济学人》杂志总编Thierry de Montbrial帝埃里·德·蒙布里亚尔,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Mario Monti马里奥·蒙蒂,意大利博科尼大学校长,前欧盟竞争总署委员Angela Miguel Moratinos安吉拉莫拉蒂诺斯,西班牙外交部长Craig Mundie微软首席研究及战略官克瑞格·蒙迪Egil Myklebust米克勒·比斯特,挪威水电CEOMatthias Nass马蒂亚斯,德国《时代周报》副总编辑Olive Denis奥利弗·丹尼斯,法国《新观察家》周刊Frederic Oudea弗雷德里克·乌代阿,法国兴业银行CEOCem Özdemir 塞穆-约茨迪米尔,生于1965年,德国绿党新主席,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土耳其血统的政治精英,被称为“德国的奥巴马”Tommaso Padoa-Schioppa 托马索·派多-亚夏欧帕,前意大利经济财政部长Papalexopoulos Dimitris 雷帕斯,希腊泰坦水泥集团 CEORichard Norman Perle理查·诺曼·波尔,美国前布什政府国防部副部长,新保守主义派David Petraeus大卫·彼得雷乌斯,美国中央司令部现任司令Manuel Pinho曼努·埃尔皮尼奥,葡萄牙财政部长Robert W. Prichard罗伯特·普理查德,美国弗吉尼亚州神学院教授Romano Prodi罗马诺·普罗迪,意大利前总理,Heather Reisman希瑟·莱斯曼,加拿大英迪戈出版集团总裁Eivind Reiten埃文·赖顿, 挪威海德鲁 公司(挪威最大工业公司)总裁Michael Rintzier迈克尔·荣格,捷克荣格集团主席David Rockefeller,戴维·洛克菲勒, (犹太裔) ,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掌门人,大通银行前董事会主席,现任该行国际顾问会委员,美国对外关系协会名誉主席,比尔德伯格俱乐部、三边委员会创始人之一Dennis Ross, United States丹尼斯·罗斯,美国前外交官,克林顿时期的白宫发言人Barnett R. Rubin巴尼特·鲁宾,美国著名的阿富汗问题专家,纽约大学国际合作中心主任Alberto Ruiz-Gallardón Jiménez艾伯特·加利亚东,西班牙马德里市市长Suzan Sabancı Dinçer 苏珊·萨班,土耳其Akbank银行行长Indira V. Samarasekera 英迪拉·萨马拉塞克拉博士,加拿大艾尔伯特大学校长,加拿大最大银行丰业银行董事Rudolf Scholten鲁道夫·薛尔顿,前奥地利教育科学文化部部长Jürgen Stemp 约尔根 ,德国Pedro Solbes Mira佩德罗·索尔韦斯,西班牙第二副首相兼经济和财政大臣Sampatzi Saraz 土耳其银行家Sanata Seketa萨纳塔,加拿大大学Lawrence Henry Summers劳伦斯·萨默斯,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被看成是“救火队长”的美国经济委员会主席,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财长,担任过哈佛校长Peter Denis Sutherland彼得·萨瑟兰,WTO前总干事 ,现任英国石油BP公司主席,高盛国际董事会成员,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董事,三边委员会和欧洲圆桌会议领导委员会委员,长期的比尔德伯格俱乐部成员Martin Taylor马丁·泰勒,前英国巴克莱银行CEO,现任瑞士农业化学品生产巨头先正达公司主席Peter Thiel 彼得泰尔,生于1967年,皮特·泰尔,掌管着一个总资金达3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他是一家新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始人,被称为“自由市场”的天才Matti Taneli Vanhanen马蒂·万哈宁,芬兰前总理Daniel Lucius Vasella丹尼尔·魏思乐,瑞士诺华制药公司总裁Guy Verhofstadt维霍夫斯达,比利时前总理Paul Volker, the US保罗·沃尔克,生于1927年,美联储前任主席,奥巴马高级经济顾问Jacob Wallenberg雅戈布·瓦伦博格,瑞典的“无冕之王”瓦伦堡家族的第五代继承人,银瑞达公司董事会主席 (瓦氏家族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Marcus Wallenberg马库斯·瓦伦堡,瑞典瓦伦堡家族的第五代掌门人Nout Wellink魏霖克,荷兰央行行长Viser Hans汉斯·菲瑟尔,荷兰政治家Martin Wolf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James Wolfensohn詹姆斯·沃尔芬森,世界银行第九任行长Paul Wolfowitz, United States保罗·沃尔福威茨,世界银行第十任行长Fareed Zakaria法里德·扎卡利亚,美国《新闻周刊》主编Robert Zoellick罗伯特·佐利克,世界银行第十一任行长,曾任高盛总经理,美国常务副国务卿Dora Bakoyannis多拉·巴科扬尼斯,希腊外交部长Anna Diamantopoulou 安娜,希腊国会议员,前欧盟委员会委员Yannis Papathanasiou雅尼斯,希腊前财政部长Georgios Alogoskoufis,乔治·阿劳格斯古费斯,希腊经济部长George David 可口可乐HBC公司董事会主席,希腊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所成员参考文章来源:Bilderberg 2009 Atterndee list感谢该文所提供的与会者名单中大多数成员在维基百科上的简介链接译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与洛克菲勒家族的关系有兴趣可阅读威廉·恩道尔的著作《石油战争》与《粮食危机》,比尔德伯格俱乐部在《石油战争》一书中有大篇幅的介绍。2009比尔德伯格会议议程海洋深呼吸 翻译据比尔德伯格资深调查记者吉姆塔克透露,2009年比尔德伯格的议程中包括计划建立一个全球卫生部门和一个全球财政部,以及计划缩短此轮经济萧条的周期而不是长时间的衰退。塔克在亚历克斯的节目中说,瑞典前首相和定期出席比尔德伯格会议的卡尔·比尔特发表讲话,主张将世界卫生组织转变为世界卫生部,并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转变为世界财政部,两者理所当然由联合国支持。塔克表示,此主张如果实现将大步推动世界政府的成立——这就是比尔德伯格俱乐部的最终目的,曾经几成定局但在过去十年遭到了某些挫败。塔克说,比尔德伯格俱乐部热衷于通过经济危机以及流行疾病造成的社会问题,来为中央集权制辩护。比尔特谈论了长期以来一直是比尔德伯格议程内容之一的议题——征收全球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征收碳排放税。全球税将逐步采用然后直接支付给联合国,在其上涨之前首先会当作一种几乎不太被人注意的汽油税。关于去年在爱尔兰遭选民否决的《里斯本条约》,塔克说,比尔德伯格俱乐部正计划派代表与爱尔兰政治领导人私下协商,力求使该条约通过。欧盟要求该条约必须获得所有成员国的批准才能生效,爱尔兰选民今年将被要求再次就该条约进行公民投票,尽管他们去年曾经拒绝。塔克表示,今年的比尔德伯格会议有个关键议题是要争取奥巴马总统推进参议院对《国际刑事法条约》进行表决,并最终正式批准。这是他们的策略,许多美国左翼民主党国会议员确实想通过《国际刑事法条约》,他们只是害怕人们会非常强烈地反对放弃国家主权,他们不敢投赞成票,怕被批评为政治懦夫,所以奥巴马甜言蜜语地对他们说,不用担心,我们将在2010年的参议院竞选后拥有更多自由左派席位,那么,在2011年1月,当新参议院席位确定后,您可以在某个周六的晚些时候签字批准,这样,周日早晨的报纸就来不及评论,周日的脱口秀节目也来不及重新安排... 政治上的报复将无法施展。(译注:自由左派liberals——社会角度是自由派,经济角度是左派。)塔克肯定了Daniel Estulin率先发布的信息,及比尔德伯格俱乐部正讨论是否让经济快速见底或是拖入长期衰退。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瑞典外交部长卡尔·比尔特之所以称这次衰退只是短期的而不是长达10年的,部分原因是因为长达10年的衰退也会损害比尔德伯格内部成员的企业,他们仍然希望有一个全球劳工部和全球财政部,他们仍想赚钱,太长的衰退将使他们的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没有人买他们的东西……他们的倾向是维持短期衰退的看法。( 到底是长期还是短期?)塔克在结论中表示,比尔德伯格的成员们今年所面对的形势似乎很严峻,“对他们而言,情况正变得糟糕,美国人做出反应,欧洲人也作出反应,他们的计划因此受阻。”译注:曾于1991年至1994年期间担任瑞典首相的比尔特,于2006年10月被邀入赖因费尔特内阁担任外交大臣。这个“屈身”的决定曾让外界难解。然而,通过观察比尔特在国际冲突领域所积累的实力和声望、以及他在美欧核心智库圈的持续存在和影响力,就不难理解他的选择。比尔特曾于1999年被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任命为巴尔干问题特使;他是美国智囊机构兰德公司首位非美国人的董事会成员;另外,比尔特还在诸多权威智囊机构,比如纽约的外交关系委员会(CFR)、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以及研究欧盟事务的两大核心智库——欧洲改革中心(CER)、欧洲政策中心(EPC)中担任过董事职务。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与会者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宾说的统治世界的17人具体指的是那17人?

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 原著:宋鸿兵 《货币战争》第六章:(下)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 “他们会说IMF 非常傲慢。他们会说IMF 从来不曾真正倾听它所致力帮助的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他们会说IMF 的决策是秘密的和不民主的。他们会说IMF 的经济‘疗法’经常使问题更加恶化–使(经济发展)缓慢恶化为不景气,从不景气恶化为衰退。他们说的不错。我从1996 年到(2000 年)9 月担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亚洲金融风暴、拉美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我亲眼目睹了IMF 和美国财政部对这次危机的措施,我被惊呆了。”[6.15]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作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世界银行和IMF 的2000 年年会前一周发表了这一针对这两个最大国际金融机构的强烈抨击,他当即被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强制退休”了。其实,开掉斯蒂格利茨的不是沃尔芬森,而是美国财政部部长萨摩斯(Lawrence Summers),而美国财政部拥有世界银行17%的股份,拥有世界银行行长的任免权和一票否决权,在事实上控制着世界银行的运作。萨摩斯对斯蒂格利茨厌倦到了无法忍耐的程度,他甚至不愿强制斯蒂格利茨默默地退休,而一定要动用“赶走”(Removal)的极端形式来羞辱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于2001 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还曾担任克林顿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 问题不是出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水平不够,而是出在他的“政治立场”有问题,主要是对国际银行家分外热心的“全球化”持消极态度。他对这两家国际金融机构的评价和见解当然是建立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但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制造和利用这些问题”正是这两家金融机构的使命。 斯蒂格利茨完全不相信“阴谋论”的观点,同样的,在世界银行和IMF 工作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工作人员,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方面的人员,也不认同他们的工作中存在任何“阴谋”。事实上,从操作层面(OperationLevel)上看,所有的工作完全是科学和严谨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出处,每一种算法都有科学分析,每一个方案都有成功的案例,如果说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存在着“阴谋”,那确实是冤枉了,换任何人用同样的数学模型和方法都会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这正是高手设计的高明之处!细节和操作完全透明化科学化,几近无懈可击,而真正的“阴谋”出在政策层面(Policy Level)上。经典战例就是,波兰和前苏联的经济转型效果大相径庭。 哈佛教授杰佛瑞.萨克斯(Jeffrey Sachs),索罗斯与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花旗银行副总裁安诺.鲁丁(Anno Ruding),一同炮制了“振荡疗法”。索罗斯自己是这样总结这一疗法的: “我考虑到必须展现出政治体制变化会导致经济改善。波兰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地方。我准备了一些列广泛的经济改革措施,它包括3 个组成部分:看紧货币、调整结构和债务重组。我认为三个目标同时完成要好于单独实施。我主张一种宏观经济的债务与股份置换。” 结果在波兰“振荡疗法”实施的过程中,美国财政部和国际银行家在金钱上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在大笔金钱的“输血”下,波兰的“振荡疗法”大见成效。 等到“北极熊”被经济“大夫”们放上手术台上,一阵开膛破肚之后,美国的援助和国际银行家们原本答应好的金融“输血”,却嘎然而止,病人的下场可想而知。难怪萨克斯教授大呼“冤枉”,明明被波兰案例验证过的成功“手术”却出了意外,“北极熊”病人竟然一命呜呼了。 其实,波兰“振荡疗法”的成功原本就是一个套儿,这种“政策层面”上的阴谋,就不是萨克斯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在“操作层面”上所能理解的了。 在布雷顿体系设计之初,这两家金融机构的建立为的是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霸权地位。国际银行家废除金本位的理想分为三大步骤来实现,罗斯福在1933 年废除了传统的金本位体系后,黄金与美元的直接兑换关系(GoldStandard)被黄金间接兑换(GoldExchangeStandard)所取代,完成了废除黄金的第一步。在国际流通市场中,外国的美元持有者仍然可以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而布雷顿体系更进了一步,用美元兑换(DollarExchangeStandard)取代了黄金被黄金间接兑换,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只有外国中央银行才能拿美元兑换黄金,黄金进一步被挤出了货币流通领域,自此,废除黄金完成了第二步。 IMF 和世界银行都是由美国实际控制,IMF 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在诸多重大议题上,必须达到赞成票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从而相当于赋予了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仅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布雷顿体系的总设计师凯恩斯还构思出一个更“精彩”的概念:“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来构筑未来的世界货币框架,“特别提款权”就是所谓的“纸黄金”,以弥补美国由于长期的入不敷出所造成的黄金实物短缺。这可是人类历史上一项空前的“发明”,人为地规定某种“纸币”永不“贬值”,等同于黄金,但永远不能兑换成黄金。这个概念在1969 年美国发生严重的黄金支付危机时被“隆重推出”,但是仍然没能挽救美元与黄金兑换关系的国际承诺的崩溃。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特别提款权”又被重新定义与“一篮子”货币汇率挂钩。至今,这一凯恩斯40年代就构想出来的“世界货币”也没能发挥太大用场。 当1971 年尼克松宣布中止黄金与美元关系后,IMF 和世界银行的历史使命其实就已经终结了,不过国际银行家很快就为它们找到了新的定位:“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化”。 在斯蒂格利茨被解雇之前,他拿到了大量世界银行和IMF 的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显示了IMF 要求接受紧急援助的国家签署多达111 项秘密条款,其中包括出售受援国的核心资产:自来水、电力、天然气、铁路、电信、石油、银行等;受援国必须采取具有极端破坏性的经济措施;在瑞士银行里为受援国的政治家开设银行账户,秘密支付数十亿美元作为回报。如果这些受援国政治家拒绝这些条件,他们在国际金融市场将休想借到紧急贷款。 ■■■■■这就是为什麽国际银行家最近对中国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无附加条件贷款愤怒异常的原因,中国为这些走投无路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斯蒂格利茨透露,所有的国家都有同一类药方等着他们: 第一副药:私有化。更准确地说是“贿赂化”。受援国领导人在只要同意贱价出让国有资产,他们将得到10%的佣金,全部付到瑞士银行的秘密账户上。用斯蒂格利茨的话说“你会看到他们的眼睛瞪大了”,那将是数十亿美元的巨款!当1995 年历史上最大的贿赂发生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时,“美国财政部认为这好极了,因为我们需要叶利钦当选。我们不在乎这是否是一场腐败的选举。我们希望钱涌到叶利钦那里。” 斯蒂格利茨并非是一名阴谋论者,他只是一位正直的学者,当他看到由于空前的腐败造成俄罗斯经济产出几乎下降一半,全国陷入严重衰退时,作为经济学家,良知和正义感使他对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卑劣伎俩非常不感冒。 第二副药:资本市场自由化。从理论上讲,资本自由化意味着资本自由地流入和流出。可是亚洲金融风暴和巴西金融危机的实际情况是,资本自由流入来爆炒房地产、股市和汇市。在危机来临之际,资本只是自由地流出,再流出,被斯蒂格利茨称为“热钱”的投机资本总是最先逃跑,受灾国的外汇储备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被吸干。IMF 伸手救援的条件包括紧缩银根,将利率提高到30%、50%、80%的荒谬程度,这样高的利息只会无情摧毁房地产价值,破坏工业生产能力,吸干社会多年积累的财富。 第三副药:市场定价。当半死不活的受灾国被IMF 拖到这步田地时,IMF 又提出对食品、饮用水和天然气等老百姓日常必须的产品大幅提价,最终的结果完全可以想象,大量的市民示威甚至暴动。1998 年印尼由于IMF 削减了食物和燃料的补贴,爆发了大规模暴动。玻利维亚由于水价上涨导致市民暴动。厄瓜多尔由于天然气价格飞涨引起了社会骚乱。而这一切早就被国际银行家们掐算好了,用他们的术语,这叫做“社会动荡”(Social Unrest)。而这种“社会动荡”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那就是资金像受惊的鸟儿四散奔逃,而留下一片极其低廉的资产等待着早已垂涎三尺的国际银行家的血盆大口。 当埃塞俄比亚第一位民主选举的总统在危机中接受世界银行和IMF 的援助时,却被迫将这些援助款项存到她在美国财政部的账户上,只拿到4%微薄的利息,与此同时却不得不向国际银行家以12%的高利借款来救济饥肠辘辘的人民。当新总统向斯蒂格利茨乞求动用世界银行和IMF 的援助款来救灾时,斯蒂格利茨却只能拒绝他的要求。这是对人类良知的残酷考验,斯蒂格利茨显然不能承受这样的折磨。 第四副药:缩减贫困策略:自由贸易。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斯蒂格利茨将WTO的自由贸易条款比作“鸦片战争”。斯蒂格利茨尤其对“知识产权”条款感到愤慨,以这样高的“知识产权”“关税”来支付西方国家制药厂所生产的品牌药品,无异于“将当地人民诅咒致死,他们(西方制药公司)根本不在乎人民的死活”。 在斯蒂格利茨看来,IMF、世界银行和WTO 都是一个机构外的不同牌子而已。IMF对市场开放的苛刻条件甚至超过了官方的WTO。[6.16] 2004 年出版的《经济刺客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则从实践者的角度为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加上了精彩的脚注。 该书的作者约翰.伯金斯(John Perkins)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国际银行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不宣而战的秘密金融战争的始末。作为当事人,作者于60 年代末被美国最大的间谍机构NSA(国家安全局)所招募,在经过一些列的测试之后,作者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经济刺客”的人选。为了防止暴露身份,作者被一家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作为“首席经济学家”派往世界各国,去进行“经济刺客”的工作,一旦作者计划败露,由于完全没有官方背景,当事国只能归罪于私人公司的贪婪。作者的工作就是游说发展中国家向世界银行大量举债,债务要远远高于实际需求,以确定债务必将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为了让当政者尝到甜头,数亿美元的金钱贿赂随时现金支付。当债务无法清偿时,世界银行和IMF 代表国际银行家去索要“所欠的鲜血淋漓的那一磅肉”,条件就是出让国家重要资产,供水系统、天然气、电力、交通、通讯等产业。 如果“经济刺客”的工作不见效,则派出中央情报局的“豺狗”(Jackal)去刺杀国家领导人,如果“豺狗”也失败了,最后就是动用军事机器发动战争。 1971 年,作者被派往印尼,成功地完成了“经济刺客”的任务,导致印尼严重负债。后来作者又前往沙特,亲自操盘了“石油美元回流美国”(Recycling of Petrodollar)的计划,为基辛格后来成功游说沙特,离间OPEC组织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作者又前往伊朗、巴拿马、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屡立奇功。当2001 年911 事件让作者痛楚地感觉到美国遭世人痛恨正是由于像他这样一批“经济刺客”的出色工作时,作者终于决心说出真相。纽约各大出版社竟无人敢出版他的自传,原因就是书中的内容太具有爆炸性。他写书的事很快在“圈子里”传开了,一家国际著名公司以高薪聘请他“坐冷板凳”,条件就是不要发表该书,这算是一种“合法”的贿赂。当2004 年,作者顶着风险和压力出版该书后,几乎一夜之间,该书就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小说。之所以选择小说形式,也是出于不得已,出版社担心如果以纪实体出现的话,难免招惹无妄之灾。[6.17] 4.统治世界的精英集团 我们最好自下而上地来建造“世界秩序的大厦”,而不是相反。终结国家主权(的工作),可以用一点一点进行蚕食的办法,这会比老办法更快地达到我们的目的。[6.18] 里查德.加纳《外交事务》杂志,1974年4月1992 年7 月16 日,当克林顿在民主党大会上接受竞选总统提名后,发表了一番并无新意的有关团结、理想、人民和国家之类的高调。但是在演讲结尾,克林顿突然提到了他在乔治城大学读书时代的恩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洛.奎格雷(Carroll Quigley)对他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肯尼迪总统对他的影响相提并论[6.19]。克林顿在随后的总统生涯里反复提到卡洛.奎格雷的名字,那么究竟卡洛.奎格雷的什麽主张让克林顿如此刻骨铭心呢? ■■■■原来奎格雷教授是研究英美秘密精英组织的权威,他认为这些秘密组织决定性地影响了世界上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换句话说,奎格雷教授是一位“阴谋论”大师。 奎格雷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布鲁金斯智库、美国国防部、海军部任职,并与众多中央情报局的高官过从甚密。作为“圈内人”的奎格雷曾大量接触最高机密的文献和秘密档案,他对英美极少数统治精英对全世界命运安排的“理想”并不反感,只是对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持有保留态度,再加上他的研究晦涩深奥,所以并没有遭到“主流”学者的围剿,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长达20 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接触过大量绝密文献,美国史学界没有第二个人有机会重复他的研究,所以他的著作鲜有挑战者,只要他的学说不危及同时代的当权者,精英圈子也没有必要动他。 在奎格雷教授看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美国外交协会(CFR),彼尔德伯格俱乐部(Bilderberg Group),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显然是世界政治精英操纵世界局势的核心组织。拥有3600 名会员的外交协会相当于美国的“中央党校”,加入该协会就等于迈进美国政界的大门,成为未来世界政策的制定者。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加上了欧洲的精英分子,而拥有325 名会员的三边委员会加上了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的精英分子。美国外交协会的重量极成员往往也是其它组织的成员。这些组织中的精英们包括叱诧世界风云的重量级人物: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JP 摩根国际委员会的戴维·洛克菲勒、纳尔逊·洛克菲勒、英国菲利普王子、在肯尼迪总统政府内任美国国防部长后来又任世界银行总裁的麦克纳马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前总统(和欧洲宪法的主要制订者)德斯坦、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还有就是一代宗师凯恩斯。国际银行家正是这些组织幕后的大老板,罗斯切尔德家族主持了很多届彼尔德伯格会议。1962 年和1973 年在瑞典度假圣地萨尔特舍巴登的会议由沃伯格家族主办。 正在读大学的克林顿听了恩师的指点立刻悟出要想在政界出人头地,个人奋斗注定会失败,必须进入权力核心的圈子才能达到“好风凭借力,任我上青云”的境界。 果然,克林顿先后加入了三边委员会和外交协会,还是“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这是一个专门培养未来“世界政府”重要“干部”的培训班。克林顿在1989 年加入外交协会,1991年,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又出现在当年在德国召开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年会上[6.20],要知道美国有众多的大州州长削尖脑门儿想要参加这个“超级精英聚会”,果然仅1年之后,名不见经传的偏远的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竟然击败了英名赫赫的老布什而当选总统,难怪克林顿对恩师的教诲念念不忘。 5.彼尔德伯格俱乐部(Bilderberg Group) “如果那些年我们就向公众开放,我们就不可能为世界制定发展计划。不过,世界越来越复杂,并准备向世界政府迈进。由知识精英和世界银行家组成的超国家主权实体肯定好过过去数世纪实践的国家自决。”[6.21] 戴维·洛克菲勒1991 年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名字取自荷兰一家旅馆,由荷兰的伯恩哈德亲王(Prince Bernhard)于1954 年一手创立。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美国外交协会的“国际版”,由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家、政治家、商业领袖、媒体巨擎和著名学者所组成。他们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由罗斯切尔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捡选出来的,这些人很多同时又是美国外交协会、朝圣协会(Pilgrims Society)、圆桌协会(Round Table)、和三边委员会的成员。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包括欧盟在内的几乎所有欧洲联合机构的策源地,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世界政府。[6.22] 该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秘”。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总部设在荷兰西部的莱顿市(Leiden),甚至还有电话号码。 但没有网站。少数独立侦探,如英国的东尼·戈斯林(Tony Gosling)或美国的詹姆斯·塔克(James Tucker)要费尽心机才能获得有关彼尔德伯格会议位址和议程的消息,塔克跟踪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长达30 年。塔克出版了一本关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书。历史学家皮埃尔·维勒马雷斯特(Pierrede Villemarest)和记者威廉·沃尔福(William Wolf)已经联合出版了《拒不让公众了解的事实和纪事》(Facts and Chronicles Denied to the Public),其中卷1 和卷2 讲述了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秘密发展史。比利时社会学家吉尤因斯(Geoffrey Geuens)所著的一本书有一章也是专门讲述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 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成员达维格农(Etienne Davignon)坚持说“这不是资本家操纵世界的阴谋”。法国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加入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长达近30 年的蒂埃里·蒙布利亚尔(Thierryde Montbrial)说这只不过是个“俱乐部”而已。例如,彼尔德伯格2002 年会议的正式新闻稿说,“俱乐部的唯一活动是举行年会。会上不提出任何决议,也不进行投票,不发表任何政策声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只是一个“灵活、非正式的小型国际论坛。与会者在论坛上可以发表各种不同的观点,增进彼此了解。” 英国经济学家威尔·赫顿(Will Hutton)说,每届彼尔德伯格会议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他的这个说法相当接近事实。彼尔德伯格会议上做出的决定稍后会成为8 国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既定方针。 媒体在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面前总是温顺得像沉默的羔羊。2005 年,《金融时报》以典型的手法抢先报道,对沸沸扬扬的阴谋论淡化处理。 ■■■■■事实上,任何质疑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俱乐部的人都会被嘲笑成阴谋论者。英国议员或美国决策者等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成员说它“只不过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一个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论坛。
应该就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 原著:宋鸿兵 《货币战争》第六章:(下)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 “他们会说IMF 非常傲慢。他们会说IMF 从来不曾真正倾听它所致力帮助的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他们会说IMF 的决策是秘密的和不民主的。他们会说IMF 的经济‘疗法’经常使问题更加恶化–使(经济发展)缓慢恶化为不景气,从不景气恶化为衰退。他们说的不错。我从1996 年到(2000 年)9 月担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亚洲金融风暴、拉美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我亲眼目睹了IMF 和美国财政部对这次危机的措施,我被惊呆了。”[6.15]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作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世界银行和IMF 的2000 年年会前一周发表了这一针对这两个最大国际金融机构的强烈抨击,他当即被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强制退休”了。其实,开掉斯蒂格利茨的不是沃尔芬森,而是美国财政部部长萨摩斯(Lawrence Summers),而美国财政部拥有世界银行17%的股份,拥有世界银行行长的任免权和一票否决权,在事实上控制着世界银行的运作。萨摩斯对斯蒂格利茨厌倦到了无法忍耐的程度,他甚至不愿强制斯蒂格利茨默默地退休,而一定要动用“赶走”(Removal)的极端形式来羞辱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于2001 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还曾担任克林顿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 问题不是出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水平不够,而是出在他的“政治立场”有问题,主要是对国际银行家分外热心的“全球化”持消极态度。他对这两家国际金融机构的评价和见解当然是建立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但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制造和利用这些问题”正是这两家金融机构的使命。 斯蒂格利茨完全不相信“阴谋论”的观点,同样的,在世界银行和IMF 工作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工作人员,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方面的人员,也不认同他们的工作中存在任何“阴谋”。事实上,从操作层面(OperationLevel)上看,所有的工作完全是科学和严谨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出处,每一种算法都有科学分析,每一个方案都有成功的案例,如果说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存在着“阴谋”,那确实是冤枉了,换任何人用同样的数学模型和方法都会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这正是高手设计的高明之处!细节和操作完全透明化科学化,几近无懈可击,而真正的“阴谋”出在政策层面(Policy Level)上。经典战例就是,波兰和前苏联的经济转型效果大相径庭。 哈佛教授杰佛瑞.萨克斯(Jeffrey Sachs),索罗斯与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花旗银行副总裁安诺.鲁丁(Anno Ruding),一同炮制了“振荡疗法”。索罗斯自己是这样总结这一疗法的: “我考虑到必须展现出政治体制变化会导致经济改善。波兰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地方。我准备了一些列广泛的经济改革措施,它包括3 个组成部分:看紧货币、调整结构和债务重组。我认为三个目标同时完成要好于单独实施。我主张一种宏观经济的债务与股份置换。” 结果在波兰“振荡疗法”实施的过程中,美国财政部和国际银行家在金钱上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在大笔金钱的“输血”下,波兰的“振荡疗法”大见成效。 等到“北极熊”被经济“大夫”们放上手术台上,一阵开膛破肚之后,美国的援助和国际银行家们原本答应好的金融“输血”,却嘎然而止,病人的下场可想而知。难怪萨克斯教授大呼“冤枉”,明明被波兰案例验证过的成功“手术”却出了意外,“北极熊”病人竟然一命呜呼了。 其实,波兰“振荡疗法”的成功原本就是一个套儿,这种“政策层面”上的阴谋,就不是萨克斯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在“操作层面”上所能理解的了。 在布雷顿体系设计之初,这两家金融机构的建立为的是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霸权地位。国际银行家废除金本位的理想分为三大步骤来实现,罗斯福在1933 年废除了传统的金本位体系后,黄金与美元的直接兑换关系(GoldStandard)被黄金间接兑换(GoldExchangeStandard)所取代,完成了废除黄金的第一步。在国际流通市场中,外国的美元持有者仍然可以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而布雷顿体系更进了一步,用美元兑换(DollarExchangeStandard)取代了黄金被黄金间接兑换,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只有外国中央银行才能拿美元兑换黄金,黄金进一步被挤出了货币流通领域,自此,废除黄金完成了第二步。 IMF 和世界银行都是由美国实际控制,IMF 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在诸多重大议题上,必须达到赞成票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从而相当于赋予了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仅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布雷顿体系的总设计师凯恩斯还构思出一个更“精彩”的概念:“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来构筑未来的世界货币框架,“特别提款权”就是所谓的“纸黄金”,以弥补美国由于长期的入不敷出所造成的黄金实物短缺。这可是人类历史上一项空前的“发明”,人为地规定某种“纸币”永不“贬值”,等同于黄金,但永远不能兑换成黄金。这个概念在1969 年美国发生严重的黄金支付危机时被“隆重推出”,但是仍然没能挽救美元与黄金兑换关系的国际承诺的崩溃。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特别提款权”又被重新定义与“一篮子”货币汇率挂钩。至今,这一凯恩斯40年代就构想出来的“世界货币”也没能发挥太大用场。 当1971 年尼克松宣布中止黄金与美元关系后,IMF 和世界银行的历史使命其实就已经终结了,不过国际银行家很快就为它们找到了新的定位:“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化”。 在斯蒂格利茨被解雇之前,他拿到了大量世界银行和IMF 的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显示了IMF 要求接受紧急援助的国家签署多达111 项秘密条款,其中包括出售受援国的核心资产:自来水、电力、天然气、铁路、电信、石油、银行等;受援国必须采取具有极端破坏性的经济措施;在瑞士银行里为受援国的政治家开设银行账户,秘密支付数十亿美元作为回报。如果这些受援国政治家拒绝这些条件,他们在国际金融市场将休想借到紧急贷款。 ■■■■■这就是为什麽国际银行家最近对中国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无附加条件贷款愤怒异常的原因,中国为这些走投无路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斯蒂格利茨透露,所有的国家都有同一类药方等着他们: 第一副药:私有化。更准确地说是“贿赂化”。受援国领导人在只要同意贱价出让国有资产,他们将得到10%的佣金,全部付到瑞士银行的秘密账户上。用斯蒂格利茨的话说“你会看到他们的眼睛瞪大了”,那将是数十亿美元的巨款!当1995 年历史上最大的贿赂发生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时,“美国财政部认为这好极了,因为我们需要叶利钦当选。我们不在乎这是否是一场腐败的选举。我们希望钱涌到叶利钦那里。” 斯蒂格利茨并非是一名阴谋论者,他只是一位正直的学者,当他看到由于空前的腐败造成俄罗斯经济产出几乎下降一半,全国陷入严重衰退时,作为经济学家,良知和正义感使他对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卑劣伎俩非常不感冒。 第二副药:资本市场自由化。从理论上讲,资本自由化意味着资本自由地流入和流出。可是亚洲金融风暴和巴西金融危机的实际情况是,资本自由流入来爆炒房地产、股市和汇市。在危机来临之际,资本只是自由地流出,再流出,被斯蒂格利茨称为“热钱”的投机资本总是最先逃跑,受灾国的外汇储备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被吸干。IMF 伸手救援的条件包括紧缩银根,将利率提高到30%、50%、80%的荒谬程度,这样高的利息只会无情摧毁房地产价值,破坏工业生产能力,吸干社会多年积累的财富。 第三副药:市场定价。当半死不活的受灾国被IMF 拖到这步田地时,IMF 又提出对食品、饮用水和天然气等老百姓日常必须的产品大幅提价,最终的结果完全可以想象,大量的市民示威甚至暴动。1998 年印尼由于IMF 削减了食物和燃料的补贴,爆发了大规模暴动。玻利维亚由于水价上涨导致市民暴动。厄瓜多尔由于天然气价格飞涨引起了社会骚乱。而这一切早就被国际银行家们掐算好了,用他们的术语,这叫做“社会动荡”(Social Unrest)。而这种“社会动荡”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那就是资金像受惊的鸟儿四散奔逃,而留下一片极其低廉的资产等待着早已垂涎三尺的国际银行家的血盆大口。 当埃塞俄比亚第一位民主选举的总统在危机中接受世界银行和IMF 的援助时,却被迫将这些援助款项存到她在美国财政部的账户上,只拿到4%微薄的利息,与此同时却不得不向国际银行家以12%的高利借款来救济饥肠辘辘的人民。当新总统向斯蒂格利茨乞求动用世界银行和IMF 的援助款来救灾时,斯蒂格利茨却只能拒绝他的要求。这是对人类良知的残酷考验,斯蒂格利茨显然不能承受这样的折磨。 第四副药:缩减贫困策略:自由贸易。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斯蒂格利茨将WTO的自由贸易条款比作“鸦片战争”。斯蒂格利茨尤其对“知识产权”条款感到愤慨,以这样高的“知识产权”“关税”来支付西方国家制药厂所生产的品牌药品,无异于“将当地人民诅咒致死,他们(西方制药公司)根本不在乎人民的死活”。 在斯蒂格利茨看来,IMF、世界银行和WTO 都是一个机构外的不同牌子而已。IMF对市场开放的苛刻条件甚至超过了官方的WTO。[6.16] 2004 年出版的《经济刺客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则从实践者的角度为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加上了精彩的脚注。 该书的作者约翰.伯金斯(John Perkins)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国际银行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不宣而战的秘密金融战争的始末。作为当事人,作者于60 年代末被美国最大的间谍机构NSA(国家安全局)所招募,在经过一些列的测试之后,作者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经济刺客”的人选。为了防止暴露身份,作者被一家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作为“首席经济学家”派往世界各国,去进行“经济刺客”的工作,一旦作者计划败露,由于完全没有官方背景,当事国只能归罪于私人公司的贪婪。作者的工作就是游说发展中国家向世界银行大量举债,债务要远远高于实际需求,以确定债务必将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为了让当政者尝到甜头,数亿美元的金钱贿赂随时现金支付。当债务无法清偿时,世界银行和IMF 代表国际银行家去索要“所欠的鲜血淋漓的那一磅肉”,条件就是出让国家重要资产,供水系统、天然气、电力、交通、通讯等产业。 如果“经济刺客”的工作不见效,则派出中央情报局的“豺狗”(Jackal)去刺杀国家领导人,如果“豺狗”也失败了,最后就是动用军事机器发动战争。 1971 年,作者被派往印尼,成功地完成了“经济刺客”的任务,导致印尼严重负债。后来作者又前往沙特,亲自操盘了“石油美元回流美国”(Recycling of Petrodollar)的计划,为基辛格后来成功游说沙特,离间OPEC组织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作者又前往伊朗、巴拿马、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屡立奇功。当2001 年911 事件让作者痛楚地感觉到美国遭世人痛恨正是由于像他这样一批“经济刺客”的出色工作时,作者终于决心说出真相。纽约各大出版社竟无人敢出版他的自传,原因就是书中的内容太具有爆炸性。他写书的事很快在“圈子里”传开了,一家国际著名公司以高薪聘请他“坐冷板凳”,条件就是不要发表该书,这算是一种“合法”的贿赂。当2004 年,作者顶着风险和压力出版该书后,几乎一夜之间,该书就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小说。之所以选择小说形式,也是出于不得已,出版社担心如果以纪实体出现的话,难免招惹无妄之灾。[6.17] 4.统治世界的精英集团 我们最好自下而上地来建造“世界秩序的大厦”,而不是相反。终结国家主权(的工作),可以用一点一点进行蚕食的办法,这会比老办法更快地达到我们的目的。[6.18] 里查德.加纳《外交事务》杂志,1974年4月1992 年7 月16 日,当克林顿在民主党大会上接受竞选总统提名后,发表了一番并无新意的有关团结、理想、人民和国家之类的高调。但是在演讲结尾,克林顿突然提到了他在乔治城大学读书时代的恩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洛.奎格雷(Carroll Quigley)对他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肯尼迪总统对他的影响相提并论[6.19]。克林顿在随后的总统生涯里反复提到卡洛.奎格雷的名字,那么究竟卡洛.奎格雷的什麽主张让克林顿如此刻骨铭心呢? ■■■■原来奎格雷教授是研究英美秘密精英组织的权威,他认为这些秘密组织决定性地影响了世界上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换句话说,奎格雷教授是一位“阴谋论”大师。 奎格雷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布鲁金斯智库、美国国防部、海军部任职,并与众多中央情报局的高官过从甚密。作为“圈内人”的奎格雷曾大量接触最高机密的文献和秘密档案,他对英美极少数统治精英对全世界命运安排的“理想”并不反感,只是对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持有保留态度,再加上他的研究晦涩深奥,所以并没有遭到“主流”学者的围剿,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长达20 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接触过大量绝密文献,美国史学界没有第二个人有机会重复他的研究,所以他的著作鲜有挑战者,只要他的学说不危及同时代的当权者,精英圈子也没有必要动他。 在奎格雷教授看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美国外交协会(CFR),彼尔德伯格俱乐部(Bilderberg Group),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显然是世界政治精英操纵世界局势的核心组织。拥有3600 名会员的外交协会相当于美国的“中央党校”,加入该协会就等于迈进美国政界的大门,成为未来世界政策的制定者。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加上了欧洲的精英分子,而拥有325 名会员的三边委员会加上了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的精英分子。美国外交协会的重量极成员往往也是其它组织的成员。这些组织中的精英们包括叱诧世界风云的重量级人物: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JP 摩根国际委员会的戴维·洛克菲勒、纳尔逊·洛克菲勒、英国菲利普王子、在肯尼迪总统政府内任美国国防部长后来又任世界银行总裁的麦克纳马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前总统(和欧洲宪法的主要制订者)德斯坦、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还有就是一代宗师凯恩斯。国际银行家正是这些组织幕后的大老板,罗斯切尔德家族主持了很多届彼尔德伯格会议。1962 年和1973 年在瑞典度假圣地萨尔特舍巴登的会议由沃伯格家族主办。 正在读大学的克林顿听了恩师的指点立刻悟出要想在政界出人头地,个人奋斗注定会失败,必须进入权力核心的圈子才能达到“好风凭借力,任我上青云”的境界。 果然,克林顿先后加入了三边委员会和外交协会,还是“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这是一个专门培养未来“世界政府”重要“干部”的培训班。克林顿在1989 年加入外交协会,1991年,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又出现在当年在德国召开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年会上[6.20],要知道美国有众多的大州州长削尖脑门儿想要参加这个“超级精英聚会”,果然仅1年之后,名不见经传的偏远的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竟然击败了英名赫赫的老布什而当选总统,难怪克林顿对恩师的教诲念念不忘。 5.彼尔德伯格俱乐部(Bilderberg Group) “如果那些年我们就向公众开放,我们就不可能为世界制定发展计划。不过,世界越来越复杂,并准备向世界政府迈进。由知识精英和世界银行家组成的超国家主权实体肯定好过过去数世纪实践的国家自决。”[6.21] 戴维·洛克菲勒1991 年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名字取自荷兰一家旅馆,由荷兰的伯恩哈德亲王(Prince Bernhard)于1954 年一手创立。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美国外交协会的“国际版”,由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家、政治家、商业领袖、媒体巨擎和著名学者所组成。他们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由罗斯切尔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捡选出来的,这些人很多同时又是美国外交协会、朝圣协会(Pilgrims Society)、圆桌协会(Round Table)、和三边委员会的成员。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包括欧盟在内的几乎所有欧洲联合机构的策源地,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世界政府。[6.22] 该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秘”。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总部设在荷兰西部的莱顿市(Leiden),甚至还有电话号码。 但没有网站。少数独立侦探,如英国的东尼·戈斯林(Tony Gosling)或美国的詹姆斯·塔克(James Tucker)要费尽心机才能获得有关彼尔德伯格会议位址和议程的消息,塔克跟踪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长达30 年。塔克出版了一本关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书。历史学家皮埃尔·维勒马雷斯特(Pierrede Villemarest)和记者威廉·沃尔福(William Wolf)已经联合出版了《拒不让公众了解的事实和纪事》(Facts and Chronicles Denied to the Public),其中卷1 和卷2 讲述了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秘密发展史。比利时社会学家吉尤因斯(Geoffrey Geuens)所著的一本书有一章也是专门讲述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 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成员达维格农(Etienne Davignon)坚持说“这不是资本家操纵世界的阴谋”。法国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加入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长达近30 年的蒂埃里·蒙布利亚尔(Thierryde Montbrial)说这只不过是个“俱乐部”而已。例如,彼尔德伯格2002 年会议的正式新闻稿说,“俱乐部的唯一活动是举行年会。会上不提出任何决议,也不进行投票,不发表任何政策声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只是一个“灵活、非正式的小型国际论坛。与会者在论坛上可以发表各种不同的观点,增进彼此了解。” 英国经济学家威尔·赫顿(Will Hutton)说,每届彼尔德伯格会议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他的这个说法相当接近事实。彼尔德伯格会议上做出的决定稍后会成为8 国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既定方针。 媒体在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面前总是温顺得像沉默的羔羊。2005 年,《金融时报》以典型的手法抢先报道,对沸沸扬扬的阴谋论淡化处理。 ■■■■■事实上,任何质疑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俱乐部的人都会被嘲笑成阴谋论者。英国议员或美国决策者等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成员说它“只不过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一个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论坛。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7fc0c01000d5c.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吧~ 不过我没看完
应该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吧~不过我没看完...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宾说的统治世界的17人具体指的是那17人?

中山市坦州镇永二村俱乐部在什么位置

摘要 永二村位于中山市坦洲镇的北面,东邻珠海市界涌村,东、南与坦洲镇七村社区相接,西与坦洲镇永一村毗邻,西北和坦洲镇新前进村相交,
中山市坦州镇永二村俱乐部在什么位置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